棗莊網 > 魅力棗莊 > 文說棗莊 > 正文

黎墟村--一個古老的小鄉村

2012-08-01 12:18:59   來源:齊魯晚報   

      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黎墟村是一個古老的小鄉村,“秫秸編席”誕生于此,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現已成為薛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。黎墟編席、黎墟鑄造、黎墟黃沙曾是這個古村三大品牌。 東為“冠世榴園”西大門入口處,西鄰京杭大運河通道,南瀕碧波蕩漾的微山湖旅游區,北依棗莊市委、市政府駐地,我的老家黎墟村就居在這東西南北“中”。

      黎墟原為鎮,是西漢屯兵之地。村中有很多古井,地下遺存大量銅箭頭和漢以后的磚瓦殘片。清《滕縣志》、《滕圖志》均稱黎墟。建國初曾為鄉政府駐地。歷史上有手工藝“黎墟編席”、手工業“黎墟鑄造”、特產“黎墟黃沙”三大品牌。 黎墟村土層深厚,地下水位淺,土壤供肥強,適宜廣植高粱。“秫秸編席”就誕生在此,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,現已成為薛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早在清朝初期,張正信(編席創始人,本文作者系他的第七代孫,編者注)三弟兄在勞動之余,對高粱秸稈進行了創造性編織,俗稱“劈篾子、打席”。制作工序為,將秫秸剝掉葉,然后將其稈一劈兩半或四半,用水潮濕后,進行碾壓、用刀具刮掉穰,即可編織成品?滴跄觊g,張姓同族兄弟帶著這一手藝移居到安徽淮南、江蘇徐州及周營鎮金馬駒村。該村當時是一個驛站,乾隆二十四年,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在此留宿,床上鋪的就是張姓村民編織的花席(紅、白高粱篾合編)直呼其好。 黎墟村民勤勞、聰明、有智慧,相互學習,共同提高技藝,歷經幾代人的傳承,把這一手藝保存下來。由當初編織普通的白席,發展為花席、圍席、文字席等,它除了用于紅白喜事外,大多用于鋪床。特別是夏季人們鋪在地上乘涼時,因隔潮效果好備受大家青睞。在方圓幾百里的農貿市場上,都能看到黎墟村民編織的各式各樣的席,有道是“李家樓的簍子、黎墟村的席、龐莊的囤子擺滿集”,因高粱秸綠色環保、純天然,成品后結實耐用、易清洗而銷路廣開;ㄏ幙椷@一工藝品兩次在我國廣交會上展銷。

      黎墟生鐵鑄造以耕地犁鏵、煎餅鏊子最著名。相傳山西洪洞移民張姓家族,在大槐樹下分手時,為了日后相認,他們把一盤鏊子打碎,各執一塊,作為信物,為今后相識憑證。有“天下本姓張,無親也是一家人”之說。因本村部分張姓村民的祖籍在晉南,他們大都傳承了鑄造業這一技術,使產品銷往本地及安徽、河南、河北等省份。為農業生產、農民生活提供了方便。

      黎墟村的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步傾斜。上世紀,一條發源于村東北圣土山、黃峰口的水系,每逢雨季水裹著沙順勢流入村中河道里,沙子在河床邊堆積,水流入了微山湖,形成了一個白如銀、細如面的“天然沙場”。當年沙溝一村趙修海組織百多輛地排車,將沙子由沙場運到沙溝火車站,裝滿火車皮后,發往江南城市建筑工地?梢哉f,無論是在“鼓足干勁,力爭上游,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”的年代里,還是“工業學大慶,農業學大寨”的紅色歲月里,這銀色的沙灘為村民增加了收入,為祖國建設做出了貢獻。 隨著社會進步、科技發展,從前手藝編席、手工鑄造、人力運沙,這些昔日輝煌將漸漸淡出。如今“馬過青山幾道嶺,人上高樓又幾層”,村中寬闊的路面,新建的樓房,整齊劃一的田園,甘甜的自來水,網絡寬帶、有線電視入戶,這古老的鄉村,在新農村建設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!

上一篇:臺兒莊--我夢中的古城
下一篇:遠去的號子 無盡的船歌

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 - 视频 - 在线观看 - 电影影院 - 品赏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