棗莊網 > 魅力棗莊 > 文說棗莊 > 正文

童年記憶的鄉村年集

2013-05-17 10:13:56   來源:大眾網棗莊   
       “年來到,年來到,女孩買花男買炮,老漢買頂新棉帽”。童年時的這句順口溜,使我至今難忘,每到春節來臨,這句順口溜,總是讓我想起童年時鄉村年集的那些事。
      年集,其實就是平常的農貿市場,在魯南地區的農村老家,農民們俗成“集市”,這些集市,大多設在政府駐地,或交通便利、人員密集的村莊,集市的名字都是以村莊名命名,每個集市都有特定的時間,從我記事起,周邊的集市日都是時隔五天。
      在老家,平常去集市鄉親們都叫“趕集”,而每年臘月的最后四個集市日,人們稱為“年集”,祖輩留傳,至到今日。
     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,村民趕年集,辦年貨,過新年,成了頭等大事,每到年集,村民們總是提前吃早飯,走出家門,東院打聽,西院詢問,相互張羅著,吆喝著,約上幾個人去趕年集,然后,拿上一個袋子,或是一個包布(地方方言:用于包東西的一塊布),或提上一個籃子,三五一群,十人一伙,領著孩子高高興興、說說笑笑去趕年集、買年貨。年集也就成了集市最喜慶的集日。
     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,趕年集的傳染性最強,影響力最大,只要家里有一個人張羅,往往是全家出動。但在那個經濟落后,交通不便,全靠步行的年代,平日趕集對我們貧窮偏僻的山村小孩來說只是一份愿望,因大多村莊離集市偏遠,山路崎嶇,途中險要路段需要大人背著通過,小孩趕集對大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,也只有年集,大人才會滿足孩子的要求,選上一個好天氣,帶孩子痛痛快快的風光一天,趕年集也就成了山區孩子一年中最快樂、最期盼的一天,每到這一天,小孩們總是跑東家,喊西家,來回不停的傳遞著信息,督促著啟程上路。也總是年集,因孩子留戀,避免哭鬧,大人圖個吉利,而使年集持續的時間最長,大多都是在日落西山后,人們才背著大包小包,帶著孩子陸續回家。
     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,給女孩買花,給男孩買炮,再添上一件新衣服,成了年集雷打不動的項目,花上一毛、兩毛的錢,給女孩買上兩朵紙花、布花,或一根紅頭繩,給男孩買一掛小鞭炮,再為孩子買上一件新衣服,然后,帶著孩子找一個小飯攤,吃上一頓好得飯菜,讓孩子解解饞,花錢不多,卻能滿足孩子一年的心愿,讓孩子高興很久。
     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,年集是每年中最重要的日子,也是一年中貨物種類最全、規模最大、最繁華擁擠的“集日”,布市、菜市、雜貨、鍋碗瓢盆……,同類年貨相對集中在統一市場,但并不分離,趕集的人提著籃子,帶著年貨,背著或牽領著小孩,在人山人海、熙熙攘攘的貨攤前,你擁我推地一個攤一個攤地細細觀看品味,緩緩向前挪動。
     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,年集上鍋碗瓢盆市場,是婦女最集中的場所,婦女們三五成群的在擺放各式各樣、大小不等的碗瓢盆前,挑挑揀揀,一邊精選著物品,一邊和攤主討價還價。而年集新增的鞭炮市場,則是男人和孩子的世界,一個個拉開了距離的鞭炮攤,比著量燃放著響亮的鞭炮,在響亮的煙花和濃濃的煙味中,攤主大聲的宣傳著自己的產品,不停的吆喝產品的價格。買上一些滿意的大鞭炮,響響亮亮過個新年,圖個吉利,成了農民的首選,年集上,操辦購買年貨,也成了農民一年中最舍得花錢的時刻。
     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,最后的一個年集是最熱鬧的一天,被當地成為“熱鬧集”,趕年集的人多數是為了湊熱鬧,圖清閑,增補一些所缺的年貨,放松一下心情,告別一年中最后一個集日,感覺一份新年的喜氣。
      而今,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各大超市商城、各類批發市場……,已漸漸沖淡了我童年記憶中的傳統年集、年集的味道越來越淡,記憶中年集的那些事已漸去漸遠。

上一篇:臺兒莊留下不滅的記憶
下一篇:走進嶧城冠世榴園

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 - 视频 - 在线观看 - 电影影院 - 品赏网